老龄化与少子化
2395 人赞同了该文章

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,特别是把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与日本的少子化问题相类比。
的确这两者同时作为人口结构问题,具有相同的前提条件——出生人口比例降低;
但实际上,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。

老龄化的潜台词是老人太多,少子化的潜台词是小孩太少。

日本的少子化问题,主要表现为待就业人口过少。
比如日本公司不可能像中国公司一样「你不干有的是人干」,因为一不小心可能真的就没人干了。
相对来说,老人的生活问题比较不显著。因为老年人享受的社会保障足以保证生活无忧,财政压力也不是不可解决。

只不过听到这种描述,中国人往往认为它是一种明贬实褒的、夸赞日本社会的话术,而不可能真心认同这种观点。
因为在中国人的所见所闻里,只有公司剥削员工的份,相反的状况是完全不可理解的。

人对其他社会的理解不可能超出自身社会的经验。

现实当然不是如此,就业市场劳动力过少与过剩同样是影响社会生产的大问题。
哪怕是现在这种机械化时代,如果没有操作机械的人,生产力同样会大打折扣。
这种生产力下降带来的是市场的通缩;只不过它与中国的内卷式通缩,是另一种不同的经济现象,只是表现上刚好与中国类似而已。

中国的老龄化问题,是供养人数太多。
老龄化只是其中一个较不敏感的侧面,更大的问题是众多嗷嗷待哺的共产党关系户和公职人员。
而中国的就业人口,是完全过剩的。不说是现在这种经济大萧条的状况,哪怕五年前经济还算正常的时候,就业人口就已经非常过剩了。

哪怕就是把目光放到十年以后,也完全看不到变成日本那样就业人口不足的可能性。
毕竟,中国的失业都发展到35岁以上就找不到工作了,在其他国家闻所未闻。

中国的这种供养人口过多,成因首先是计划生育的反噬效应。
在经济层面,计划生育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。
它在第一代独生子女时期带来过量的低生存成本优势,从第二代开始就反转为高供养成本劣势。
哪怕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,一个人也要供养两个老人;而非计划生育国家一家两孩,维持人口轮替,也只是一人供养两人而已。

有时候人们自己看不到这种供养成本,觉得似乎父母有养老金不需要自己赡养。
这种大体是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,过不了多久就会真实感受到这种压力产生。
宏观上来说,哪怕存在养老金制度,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后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压力。
把养老金看成一种单纯的转移支付,就会发现无论制度怎么制定,整体上的供养压力总是不变的。

另一点就是中国老生常谈的共产党体制了,养老双轨制。
特别是对于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进行无上限的续命,无数资金投入这个无底洞。
这个老生常谈从几十年前谈到现在,一点也没有解决,不但没有解决,随着医疗技术发展,缺口还会越来越大。

老龄化与少子化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,就是它的解决方案。
很多键政经济学家总是粗浅的认为,既然生孩子少了,那多生几个就解决问题了。
于是放开二胎,鼓励三胎,甚至修改婚姻法阻碍离婚;结果不但生育率仍然下降,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。

这是因为,少子化可以通过鼓励生育来解决,除了多生育,也可以靠引入移民来解决;移民见效快,但带来的问题比生育多。
而用多生育的方法解决老龄化问题,结果是把问题进一步激化。
中国的政策幸亏没有产生效果,如果产生了效果,是更加灾难性的。

因为老龄化状况下,原本就业压力就大,多生育导致就业压力更大;原本供养成本就高,多生育导致供养成本更高。
所以一方面是政策难以获得年轻人的认可,另一方面如果如同罗马尼亚,进行政府强制生育,会造成更彻底的社会灾难。

真正解决老龄化的问题,需要的是降低老人带来的支出。比如退休领导可以减少对财政收入的消费;比如中国家长可以降低对子女的要求。
而这本质上又是中国老生常谈的分配问题,提了无数次,仍然完全没有改善的希望。
最后或许只能依靠时间,等这一代年轻人真的成为最后一代,下一代新生人口人均拥有体制内关系的时候,状况才能趋于好转。

发布于 2024-06-30 03: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