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尼「为了自保」拟对部分中国产品征收高达 200% 的关税,如何看待印尼此举?将产生什么影响?

综合路透社、香港《南华早报》等日前报道,印度尼西亚正计划对进口的纺织品等征收最高200%的保障税,理由是要保护国内产业。此举被认为主要针对中国等国,因为中国、越南和孟加拉国是印尼服装及服装辅料的主要进口来源国。有报道称,印尼总统佐科7月2日就此与各部门召开了会议,但印尼方面后来否认这一消息,并表示尚未开启跨部门讨论。

关注者
6,335
被浏览
1,636,249
831 人赞同了该回答

这个问题的浅层答案很简单,中国不遵守贸易规则,被踢出圈子,承受贸易壁垒。
但是我从这个问题想到的不只是中国问题。
而是,WTO时代,各国通过贸易协议相互免除关税,本身就是全球化时代路子走歪了。
实际上关税是最好的税收,不仅实现了劫富济贫,而且是民主财政的阻力最小路线。

要知道,关税的第一性质不是贸易壁垒,而是税收。
全球化降低关税壁垒之后,损失最大的就是缺乏收税能力的民主政府。
最后经过市场的巨头化、垄断化,唯一获利的只有跨国资本,对政府和个人都是不利的。

全球化时代各国互免关税,是建立在一个对等贸易的原则上。
当然中国的做法是连这个对等原则都不遵守,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。

其他国家贸易谈判是这样的。比如,你进口我的毛衣,我进口你的手机。
原本是你收我200%关税,我收你300%关税。但是两边收来的关税数额是差不多的。
大家都收税等于大家都不收税,所以我们干脆谁也不收了。
所有的自由贸易谈判都是这么来的。

问题是,这是把一个国家的政府、个人、企业全都看成同一个体才能得出的逆天结论。
哪怕放在中国,这种思路都是非常炸裂的,何况是应用在欧美这种压根没有爱国主义的地方。
正常思路是把政府、个人和企业分开看待,然后立即就会发现这种互免关税真正的问题。

如果两个国家互相收等量的关税,那么等于双方的跨国企业分别向对方政府支付了税收。
这笔成本会通过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,但首先购买进口产品的就是比较富裕的消费者,其次提高售价等于降低竞争力,所以一部分成本还是会被跨国企业吸收。
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竞争力降低,国内产业可以发展,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增长,与进口产品竞争。
最后的结果是把跨国企业的钱付给了政府,进口产品的消费者相比国内产品的消费者多付一些钱。

如果两个国家互相不收关税,那么双方的跨国企业就不需要付税收。
虽然消费者面临的进口商品价格低了,但是本国政府要维持同等税收,只能从消费者身上收回来。
同时跨国企业由于没有承受税收成本,可以维持更高的利润,这部分当然会流入公司高层的口袋。
并且在足够民主自由的国家,政府要从消费者身上获取税收还不得不承受更高的代价。

这种状况下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把公司注册在太平洋群岛上,规避原本境内经营需要的税收成本。
小岛避税法,欧美民众长期诟病的话题,对中国人来说更是把「资本主义」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但是这种避税法在关税正常化的时间线里是不可能成立的,因为这代表要付给本国政府高额的关税。

所以互免关税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全球化的负面效应,早就该被淘汰了。
然而,最近国际贸易争端仅仅是揭露了这个体系其它的弱点,各国也仍然只是避重就轻地应对。
人类离认识到全球化这个本质缺陷还有很远的距离。

编辑于 2024-07-29 22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