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不出意料,全是那个经典观点:富豪慈善是为了避税。
好人就是这么被逼坏的。
中国人宣传国外富豪捐款是为了避税,当然是仇恨民主国家的需要。
但连美国人也喜欢这种论调,则是马太效应在信息层面的体现。
毕竟作为穷人必定会仇富,自己没钱一定是富人抢走了,富人一定是坏的。
既然巴菲特是富人,那么无论做什么,一定唯利是图,一定是从自己手里抢钱,一定是坏的。
交税0.1%的说法更是加强了这种恶意的数据科学。
这个数字本身就是断章取义,是2014年到2018年之间纳税占资产增长的0.1%。
问题是巴菲特靠股市致富,又喜欢长期持有。
美国股市的税收是产生资本收益才会收20%左右的税,保持股票状态当然不会产生税收。
然而交易过程中投资的目标公司的经营本身就会产生税款,投资本身还是起到了纳税的作用。
通过数字操作和优秀的话术,清晰地制造出了一个挖资本主义墙角的暴发户形象。
但如果无论如何你的公众形象都会充满恶意,从富人自己的角度来看,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?
当人们觉得你是恶人的时候,你最好真的是恶人,最好十恶不赦,罪该万死。
天天宣传富人做慈善是为了避税,那么以后的富人就真的避税去了。
实际上富人完全可以做更坏的事情,比如先把家庭安排到海外,然后通过加密货币匿名交易。
甚至把资金投入医学研究,身体部件全换一遍,活到120岁。
大家都是资本主义,真想避税,慈善肯定是所有方式里最差的一种。
现实当然是富人做慈善,真的就是做慈善去了。
避税只是国家层面鼓励富人做慈善的一种方式,是国家与富人的双赢。
原本的制度设计是,富人把财富以慈善的方式还给穷人,同时获得好一点的名声;
现在既然已经没有办法获得好名声了,那么连把财富还给穷人的步骤都可以省掉了。
在富人偶尔大发善心的时候不加以鼓励支持,以后的富人自然都是人们内心最期待的暴发户。
这何尝不是一种德行匹配下场。